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西影创想车间邀请著名人文学者叶舒宪教授,从神话宇宙观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思想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其理论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叶舒宪教授
神话中国
人们通常认为,神话是古代人对自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想象及艺术创作。而叶教授提出,神话是先民和古人对宇宙和世界万物的真实认知,构建起了人类的原型认知模式,现代人的传统“三观”思想以及认知模型正是源自于此。
神话认知原型,也是民族文化原型、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元语言”,对于一个民族探究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传统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以“元宇宙”的虚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为类比,叶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打通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合二为一”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信仰。
玉成中国
对于中国文化与神话的关系,叶教授特别谈到了统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重要象征——玉石。
叶教授以“四重证据法”严密论证了中国人的精神是如何凝结在玉文化之中的。“黄金有价玉无价”是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化干戈为玉帛”促进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大融合的民族。无论是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理想人格,还是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琼楼玉宇”的天国想象,乃至“宁为玉碎”的舍生取义精神,以“温润如玉”为理想的艺术美学,无不源于古代中国对玉石的神话崇拜。
叶教授举例说,公元前221年,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制“传国玉玺”,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象征“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直至1912年清王朝覆灭,延续了两千多年,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现象,有力证明了玉与天、与神、与民族精神崇拜的紧密联系。
《红楼梦》中,贾宝玉降世时口衔的“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未使用的一块顽石幻化的,上面刻着“莫失莫忘,先寿恒昌”,背面有驱邪避灾的篆文,“玉可通灵”“玉代表天”“以玉为神”,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直传承的深厚玉石神话信仰。直到今天,对玉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存在;不同于西方建教堂、念圣经、做礼拜,中国人对于平安、健康、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寓意,都寄托和凝结在了胸前的这块玉上。
艺术创作
叶教授指出,除了《红楼梦》以外,许多经典文学著作都会把作品中的“现实”描绘为虚拟的现实,将神话融入其中,让读者对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神话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为文艺创作提供着丰厚的文化滋养,影视艺术的创作也同样会因为融入了中国神话而更富魅力。
▲《红高粱》剧照海报
叶教授认为,“后羿射日”是中国的神话史诗,中华大地的先民均有太阳崇拜的考古证明。他在分析西影的经典作品《红高粱》时讲到,影片把神话的思考模型嵌入到了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与感染。一群农夫怀抱酒坛,冲向铁甲,表达了“弱不向强屈服”的民族精神;影片结束时,一轮硕大的红日染红了天际,象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源自太阳的信仰力量,作品完美地呈现了一次民族精神的神话寻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艺术作品的内涵源于文化自觉自信,需要创作者深刻地认知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脉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价值内核,而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让我们在文艺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长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